金融行業ESG框架的未來

金融行業ESG框架的未來


2025.07.18    14:40

作者:張凱迪


 

由特許銀行家學會 (Chartered Banker) 主辦的線上直播研討會,深入探討了金融業日益演變的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框架,以及這些框架如何影響企業決策、營運模式和整體市場環境。

 

研討會由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財經系主任 Anna Egan 主持,並邀請了兩位業界專家進行對談:Castlefield Investment Partners 的 David Gorman,他在投資行業擁有豐富經驗,並特別強調將ESG與永續性整合到投資方法中;以及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講師兼顧問 Alan,他專精於永續金融、影響力投資及零售投資者的決策研究。



研討會圍繞以下幾個核心主題展開:

一、ESG框架的定義與對金融決策的影響:


Alan 首先闡明了兩種主要類型的ESG框架區別:

一種是側重於「ESG因素對企業自身的影響」:即關注環境、社會及治理因素如何影響企業的財務表現和風險管理。他將這類框架主要歸類為 「ESG」。

另一種是「以利害關係人為中心的永續金融」:這類框架更廣泛地關注財務和非財務成果,強調企業對社會和環境的整體貢獻。

Alan 通常將此稱為「永續金融」。儘管兩者有所區分,但Alan指出它們之間存在自然重疊。


二、ESG因素對金融決策的影響體現在多個層面:


風險評估 => 在保險和風險管理領域,ESG數據被廣泛用於評估環境因素對企業財務回報的潛在風險

銀行業的貸款決策 => 銀行會考量企業在風險管理流程中是否整合了ESG因素,以決定是否提供貸款

零售客戶的個人價值觀 => 在零售投資領域,ESG能幫助個人將其金融生活與個人價值觀、道德觀及對世界的理解相互整合。


David對此表示認同,強調Castlefield會透過問卷調查深入了解客戶的價值觀,並據此進行負面篩選和正面因素納入(考量環境、社會、治理表現)的投資策略。


三、金融機構如何有效整合ESG標準:


David指出,金融機構需遵循如英國盡職管理守則(UK Stewardship Code)風險管理工具至關重要,因為它有助於評估公司對潛在風險的掌握程度。


然而,他也呼籲,整合ESG應超越風險管理,更應從企業在社會中的地位來思考其對社會和環境的正面或負面影響,並使之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全球目標保持一致

四、ESG對小型企業的影響與挑戰:


小型企業雖然不一定像大型上市公司那樣強制報告永續數據,但他們可以選擇積極參與,例如採納 B Corp 標準。



Alan認為小型企業更具靈活性和潛力,能在環境(能源使用)、社會(多元化與包容性、薪酬政策)和治理方面做出積極貢獻。


然而,David補充說,許多中小型上市企業面臨顯著的「資源挑戰」。他們的執行長和財務長往往身兼多職,難以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排放測量等ESG相關工作。這些公司通常遵循更寬鬆的QCA守則,而非FRC守則,這也導致了資訊上的差距。


五、減輕漂綠(Greenwashing)的風險:


David提到,「漂綠」指的是投資機構聲稱投資於綠色倡議,但其主要收入仍來自傳統產業的行為。他強調了統一術語和定義的重要性,例如歐盟和英國的分類法(taxonomy)。FCA透過引入永續發展資訊揭露要求(SDR)標籤,試圖為投資者提供更清晰的分類,以識別不同類型的永續基金(例如影響力基金)。 Alan認為漂綠現象仍然普遍存在,FCA的新規定要求金融機構必須以更可靠的數據來支持其ESG和永續發展聲明。


但他特別指出,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 「綠色噤聲(Greenhushing)」。

這指的是企業因政治壓力或不願表態而刻意淡化其ESG努力,例如多元化與包容性政策或ESG數據的使用。Alan認為,這種行為可能導致公眾的注意力從那些真正需要改進的企業身上轉移,是一個更嚴重的挑戰。


六、ESG的「社會」(S)和「治理」(G)面向:


David強調,儘管公眾普遍將ESG等同於「環境」議題,但其「社會」(S)和「治理」(G)方面同樣至關重要,且日益受到關注。


他以疫情期間企業對員工的關懷為例,說明「社會」面向的重要性顯著提升。在「治理」方面,多元化等議題也變得日益突出。 Alan補充說,雖然行業內對ESG術語的定義仍存在挑戰,但ESG為零售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讓他們能以道德、永續或影響力投資的方式,更深入地連結其金融生活與對社會的貢獻。


七、利害關係人參與與教育:


Alan建議,金融機構應識別並教育其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客戶、供應商、員工和專業社群。這有助於他們理解金融決策如何與其永續發展理念結合。他認為,這種參與可以是一種教育過程,因為許多個人投資者可能並未意識到他們的財務選擇與永續發展之間的關聯。David則表示,Castlefield在分析潛在被投資公司時,會考量其作為「企業公民」的表現,包括如何對待供應商和員工。

八、人工智慧(AI)在ESG中的角色:


Alan認為AI是分析大量數據的強大工具,但在應用時需批判性思考,不應僅為使用而使用,尤其應考慮到AI自身的數據和相關資源消耗。David補充說,AI在分析公司年報、搜尋特定數據和節省分析時間方面非常有用,但應謹慎使用。


九、專業資格的重要性:


David和Alan都認為,專業資格在提供ESG相關知識、術語定義和分析框架方面非常有幫助。Alan特別指出,ESG相關內容應深度整合到所有專業資格的核心課程中,而不僅僅是獨立的單元,以確保金融專業人士具備全面的永續金融知識。

 

十、政府在ESG領域的角色:


政府若有清晰且一致的永續發展策略,能成為助力。然而,若政策訊息混亂或不同部門目標不一,則會成為阻礙。此外,這種策略還需跨越不同屆政府,以確保長期穩定性和方向一致性。

Alan指出,政府既要鼓勵永續性,又不能只看重不計代價的「成長」。

 

十一、  CFO與財務團隊對ESG的所有權:


研討會中也提到,CFO和財務團隊應將永續發展整合到整個業務策略中,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數據報告部門。他們應確保永續發展目標(如減少排放或用水)從高層計劃到整個組織的實際執行。

 

本次研討會全面闡述了ESG在金融業的現狀與未來發展,從框架定義、機構整合、小型企業挑戰、綠色清洗預防,到社會與治理的重要性、利害關係人參與、AI應用、專業資格和政府角色,提供了一個豐富而深入的視角。它強調了ESG不僅是風險管理工具,更是推動金融業與社會和環境長期目標一致的關鍵。

 

與康宇永續一起推動ESG轉型


康宇永續致力於協助金融與製造產業導入具策略性的 ESG 框架,從利害關係人溝通、風險辨識、ESG數據盤查,到專業培訓與報告撰寫,提供一條龍顧問服務。我們特別重視中小企業的實務挑戰,結合 ISO 標準、GRI 架構與國際 問卷應用,協助企業有效整合永續發展目標與財務策略。